陕西历史源远流长,辉煌壮丽,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周、秦、汉、唐等十四个古代王朝的国都所在地。作为全国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历时千年之余,文化底蕴深厚。完整性、丰富性、至高性的特点使陕西文物资源得天独厚,闻名于世。《陕西古代文明》 陈列展出全省文物珍品3000余件,等级高,历史性、科学性、艺术性强,多为国之瑰宝。这里选介其中的一部分,供大家赏析。
人面鱼纹盆 新石器时代中期。1974年西安市临潼区姜寨遗址出土。高25厘米,口径43厘米。 为新石器时代孩童葬具----瓮棺的顶盖。陶盆底部留有小孔,先民认为可供死者灵魂出入。内壁绘鱼群围绕的人面,应是当时的一种图腾,或包含着生者对亡者的祝福和长者对晚辈的亲情。
玉雕人头像 新石器时代晚期。1976年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。长4.5厘米,宽4.1厘米,厚0.5厘米。玉髓质,色黄,双面平雕。人头像为侧面剪影式,头束高髻,团脸,鹰勾鼻,半张口,下唇稍长,线刻极为夸张的大眼,耳轮偏后,腮部鼓出,细颈,面颊部透钻一圆孔。雕刻手法古拙,形象传神,憨态可掬。表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----氏族、祖先崇拜。
多友鼎 铸于西周厉王时期。1980年11月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下泉村青铜器窖藏出土。高51.5厘米,腹径50厘米,重37千克。腹内壁铸铭文22行、278 字,详细记叙了周厉王时将军多友率军在今泾水流域抵御 狁侵扰的战斗情形。多友鼎形制俊伟,是西周后期青铜铸造业的代表作。所铸铭文是重要的上古文献,对于研究匈奴史及当时社会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和民族关系,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。铭文结构凝练,字迹秀丽,又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中的重要篇章。
五祀卫鼎 铸于西周恭王时期。1975年陕西岐山县董家村青铜器窖藏出土。高36.5厘米,口径34.3厘米,重11.5千克。鼎腹内铸铭文19行、207字,记载周共王五年正月,裘卫和邦君厉交易土地一事。该铭文是研究西周中期社会经济和土地制度的第一手资料,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。铭文中“共王”是周恭王(西周第六位君王,名繄扈)之称,结合铭末纪年,可知此鼎为周恭王五年正月所铸,为西周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。
杜虎符 战国秦。 1975年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桥村出土。长9.5厘米,高4.4厘米,厚0.7厘米,重0.08千克。虎作走形。正面突起如浮雕,背面有槽。虎身有错金铭文九行四十字:“兵甲之符,右才(在)君,左才杜。凡兴士被甲,用兵五十人以上,必会君符,乃敢行之。燔燧之事,虽母(毋)会符,行 (也)。”符是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、调动军队的一种特殊凭证。通常作虎形,分为左右两半,右半符留在京师,左半符颁发给屯驻在外的军队。需调兵时,由朝廷使者持右半符前往,军队长官将右半符与左半符验合后,军队即按使者传达的命令行动。此符铸于秦惠文君称王前,掌握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。
皇后之玺 西汉。 1968年咸阳市狼家沟村出土。高2厘米,边长2.8厘米,重33克。玉质为珍贵的和阗羊脂玉。螭虎钮,印座四侧刻云纹,印面阴刻篆文“皇后之玺”四字。《汉旧仪》载:“皇后玉玺,文与帝同,皇后之玺,金螭虎钮。”此印形制与印文正与汉制相合。因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吕后合葬的长陵约1公里,推测为吕后之物,是汉代皇后玺的唯一实物资料, 弥足珍贵。
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西汉 。通高58厘米,口径9厘米,重2.57千克。1981年陕西兴平市茂陵1号无名冢1号从葬坑出土。铜炉系博山炉形式。由炉体、长柄、底座分铸铆合而成,通体鎏金鋈银,精雕细镂,是一件至为罕见的艺术精品。炉口外侧和圈足外侧刻有铭文,记其原为未央宫物,后归阳信家,应是汉武帝赐给阳信长公主及其丈夫大将军卫青的赏物。
彩绘雁鱼铜灯 西汉。1985年陕西神木县店塔村西汉墓出土。通高54厘米,长33厘米,宽17厘米,重4.925千克。灯由衔鱼的雁首、雁身、两片灯罩及带曲鋬的灯盘四部分组成,可拆卸。雁身为两范合铸,两腿分铸后焊接。通体彩绘红、白二色。两灯罩可自由转动,能调节灯光照射方向和防御来风。雁腹内可盛清水,灯烟经雁颈溶入水中,可减少油烟污染。构思精巧别致,是汉代灯具中的杰作。
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西魏。1981年陕西旬阳县东门外出土。高4.5厘米,宽4.35厘米,重75.7千克。此印为北周大司马独孤信之印。煤精制成,呈8棱26面球体,其中正方形印面18个,三角形印面8个。有14个正方形印面镌刻印文,内容不同,各有其用途,如“臣信上疏”、“大司马印”、“大都督印”、“刺史之印”、 “独孤信白书”、“令”、“密”等。印文楷书阴刻,书法遒劲挺拔,有浓厚的魏书意趣。此印反映了主人职多权重的史实,也是研究北朝印玺制度的珍贵资料。
安伽墓贴金彩绘浅浮雕围屏石榻 北周。2000年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乡炕底村出土。长228厘米,宽103厘米,通高117厘米。石榻由11块石板构成,共刻绘56幅图案。题材主要表现墓主人安伽生前出行、宴饮、狩猎、娱乐等场面,画面刻绘的人物多为胡人。安伽是出生粟特贵族的北周同州萨保,负责管理入华贸易的中亚商胡及祆教事物,居住并葬于长安。此榻雕刻精细,纹饰彩绘贴金,题材丰富,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。
镶金兽首玛瑙杯 唐。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。高6.5厘米,长15.6厘米,口径5.6厘米。红色缠丝玛瑙琢成,圆雕技法。杯底雕成兽首,兽处于全神贯注飞驰奔腾的一瞬间,栩栩如生。兽嘴镶金,金光与玉色交相辉映。造型、制作精绝,是一件来自中亚的具有安息风格的艺术佳作。
鎏金舞马衔杯纹皮囊式银壶 唐。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。通高14.8厘米,宽11.1厘米,厚9厘米,重549克。此壶采用了北方游牧民族携带的皮囊或马镫的造型,腹部两侧各饰一衔杯舞马,造型、纹饰均独具匠心,舞马形象尤具风采,是唐代乃至中国古代金银器中的珍品。
镂空飞鸟葡萄纹银香囊 唐。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。直径4.7厘米,链长7.4厘米,重36克。为唐代贵族燃放香料的用具。可挂在身上,也可置于帷帐之中。球形,分上下两半,其间以合页、搭扣连接。内部有两个同心平衡环和一个焚香盂,其间均成直角相互铆接支撑,无论怎样转动,香盂始终呈水平状态,所盛香料不会倾覆。这种装置原理体现了当时发达的科技与金属制作水平。
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。1959年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。通高58厘米,长41厘米。造型新颖浪漫。驼背部架一平台,铺方格纹长毯,上有乐舞俑8个,7男乐俑1女舞俑。乐俑环坐平台四周,分别执笛、箜篌、琵琶、笙、箫、拍板、排箫7种乐器,在全神贯注地演奏,女舞俑婷婷玉立于7个乐俑中间,轻拂长袖,边歌边舞。这组乐舞俑是典型的盛唐时期的作品,舞乐者均穿着汉族衣冠,使用的却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乐器,表现的是流行于开元、天宝时期的“胡部新声”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。釉色鲜明亮丽,协调自然。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。
青釉提梁倒注壶 五代。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。高18.5厘米,腹径14.3厘米。壶盖与器身连为一体,凤凰作提梁,狮子当流,腹部刻缠枝牡丹花,梅花形注水口设于壶底中央,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,注水时将壶倒置,待盛满后,将壶放正,滴水不漏。造型大气,设计独特,饰纹精美,釉色莹润,是耀州窑的代表作品。
黑釉“油滴”碗 北宋。陕西蒲城县城关镇收集。高9厘米,口径30.2厘米,足径11.8厘米。油滴,是宋代黑釉瓷的特殊品种之一,特点是在乌黑的釉面上呈现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,状如黑夜的星辰,又似一滴滴晶莹的油珠,十分美丽。其形成机理是釉层中的氧化物经高温发生分解所致。这件黑釉“油滴”瓷碗,胎体厚重,釉面漆黑,具有典型的北方窑口的工艺特征,环布碗底的油滴斑点,晶莹透亮,增添迷人的色彩,堪称瓷中瑰宝。
上一篇:宋代定窑瓷器鉴定技巧
下一篇:新藏友如何巧选文房雅玩